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联动态 正文内容
嵩县婚嫁风俗
2013-07-11    浏览(2216)    作者:嵩县文联    来源:嵩县文联 官方网站

嵩县婚嫁习俗

 

嵩县地处深山,婚嫁礼俗丰富多彩,有十里不同俗之称。解放前基本上都是父母包办。许多富贵人家为了传宗接代,早抱儿孙,大都订娃娃亲,女方一般都比男方大三、五岁,男孩子十二、三岁就要结婚,大媳妇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护小男人。贫穷人家生活困难,就将六、七岁的闺女送给宽余人家当童养媳,在男家吃住、干活,等成人后再“圆房”成亲。深山人家说媳妇难,有的实行“换亲”或几家相互“转亲”,女孩子都不准嫁到沟外,谁家把闺女嫁到外面,就会成为“臭户”,子孙后代都说不下媳妇。这种特殊的包办婚姻制度,造成女孩子上吊、投河、喝药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解放后,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姻受到法律保护,婚嫁礼俗也有了很大演化、变革。纵揽县域古今婚俗,概略介绍如下:

提亲

提亲,叫牵线、搭桥。牵线者称媒人,一般都是与双方家庭都沾点瓜葛的长辈人,或亲戚,或邻里,或同门,对双方情况都比较了解。或受人之托,或思磨着条件般配,便到双方进行说合。现在介绍人以同学或同辈人居多,也有自己谈恋爱的。总之,改变了包办、换亲和姑娘不出山的旧俗。

相亲

古时相亲叫“相家”,就是女方要到男方家里看一看。媒人介绍时,往往将双方都进行了夸浮,说得花朵一般,天堂一般。相家就是要实地去证实一下。相家一般都是由女孩子的母亲或者婶娘去代相。因为女人们心细,又有生活的经验。山区嫁闺女,首先考虑的是地区条件,耕地条件,交通条件,村庄贫富,家庭住址,房舍人口等。至于男方人才就次要了,只要不残缺,不憨傻,有气力,没怪病就行了。闺女要在那里过一辈子,且生子育孙,地址条件和生活条件是最重要的,至于感情和人才就不太讲究。婚姻自由后,相家就由女孩子自己去相了,除看看地理条件外,重点变成了“相人”,看人才,探探精能,谈谈思想。

订婚

订婚,古时叫“换盅”。婚事大致同意后,媒人和双方家长要在男家设宴,交换男女生辰八字。富贵人家订婚仪式都比较隆重,要请女方父亲、伯、叔和媒人参加,还要请一些官绅名流来陪女方嘉宾。宴席上男女两家郑重交换男女生辰八字庚贴后,举杯庆祝,永结姻亲,不可变异。开席时,小女婿必须衣冠整齐,由礼宾引导,地铺红毡,对所有宾主行三拜九叩大礼,常把幼童拜得晕头转向。接着,女方长者要给小女婿赐礼品。书香门弟,常送些笔墨书籍,勉励其务学成名。婚姻大事就算正式订了下来。

温饱之家,仪式比较简单,多以一桌酒席交换庚贴,就算订了婚姻。贫穷人家,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同意,男方给女方送一些聘礼就算订了,一般不再举行仪式。

解放后,订婚仪式主要由双方母亲、姐嫂和媒人领着男孩、女孩一同到镇街上买些衣料,再到食堂里吃顿饭,坐一坐,到相馆里照张合影像,就算确定了。往后五月单五、八月十五、春节,男孩都要带上礼品去瞧一瞧女方老人,女孩要做双新鞋,纳双鞋垫送给男孩,还要回瞧男方老人。

送红

送红又叫送“好”。就是双方到了结婚年龄后,男方要请人择个结婚吉日(俗称“好”),再将择定的吉日(好)写在“书上”,再备些做嫁妆需用的棉花、布料、首饰等,将写好的吉日包在一起,由男方父亲扛着送到女方家里,把吉日告诉给女方。(解放后重点是去催促女方去“登记”)让其准备婚嫁事宜。

行加冠礼和哭嫁

就是在嫁娶的前一天,男方要先行告庙礼,即到家庙或坟地行礼,意把先祖们都请回家参加喜宴。请回后要行一道“安神礼”。下午,再由礼宾引导,依次行迎神礼,三次加冠礼、庆贺礼、训诫礼、辞神礼,演习三拜九叩。

同时,女方也要在娘家做相应行礼演习,其父母、长辈们还要教育女儿一些为妇之道等。做闺女的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爹娘和兄妹,到一个陌生的村庄与一个陌生的家庭过日月了,总免不了要流眼泪,哭一场。特别是没了爹娘的,免不了还要到坟上哭一场,给爹娘告别。爹娘和长辈们往往要劝导一番,训戒一番。越劝解就越伤心,越哭得痛,往往哭到深夜,哭得一屋人都眼泪花花。这叫哭嫁,越哭得痛,情感越浓。

迎亲

迎亲前要先选两个架毡人和两个女性接亲人。新郎乘马或乘车带着花轿和其他接亲人员清早到女家,行过奠礼(新郎到新娘家朝祖之礼)后,拨马先回,待新娘轿至,拜天地。民国后,改为新郎十二、三岁的小兄弟代新郎前去迎亲。新郎小兄弟去时,要担上“鸡米盒”,一头挑个装着点心和酒壶的食盒,一头挑一只大公鸡。到女家后,女方将食盒中的点心取出,换装十二个扁食(饺子),再配一只大母鸡让其先担回去,新郎等人随后乘轿前往。解放后,只让两个架毡人和两个接亲女眷前往迎接。

接亲人员在女方吃过早饭,开始吹奏响器催新娘上路。吹吹停停,三番后鸣炮起程。没响器的用鞭炮相催。途中,逢村过店,架毡人要燃放鞭炮,并张贴“吉”、“喜”、“利”等红贴。若路旁遇墓地、水井、石碾时,架毡人要以红布遮掩,不能让新人看见,以免“邪气”相侵。男方在院中设天地桌一张,上放麦子一斗,斗梁前边用红纸封住,后边插称、尺、杼各一,杼上搭青布(黑布)半幅,红布半幅,其青布为天,红布为地。称钩上挂一面铜镜,照妖避邪。斗、称、尺均为度量工具,有劝人办事公道之意。杼是旧时常用的织布工具,有劝新娘勤织之意。大门外两侧各竖谷草一小捆(俗传谷草祛邪),花轿到时,将谷草点燃,花轿从中穿过,至大门降下花轿后,两个“旋风”一人执一把燃着的谷草前走,一边绕一边跟着燃谷草的那个人,围着花轿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名为“解利”(吉利),有除邪之意。

送轿

女方在婚嫁前要提前选好送客。送客人数不限,但必须是偶数,有的地方几乎全村老少能去的都去送,人越多越风光。其中一人把轿门,多为新娘的弟弟或小侄儿;带上赔送箱桌上的钥匙,到时让男方“包封”,再给钥匙。还有一人下厨,带食盒一个,供道喜朝祖时用。装酒壶一把,备敬酒时用。再备下厨“封”四个,给男方大小厨送“封”,以谢招待。

女方招待接亲人员吃过饭后,要准备新娘上轿。先由一年长妇女一手执灯(以示光明),一手拿扫帚,把新轿象征性打扫一遍,之后,新娘身穿婚服,顶上头盖,束上护心铜镜,坐在太师椅上,让其哥哥或其他同辈人抬到花轿前。扫轿妇女将新娘搀进花轿,并将内装小米、红布封口的保平壶(保四季平安之意)和红筷子一双(取“合二为一”和“快生孩子”之意)及两棵连在一起的葱(连理枝)递给新娘,放下轿帘。此时,女方家长要让“旋风”(执事人)摆出四碟菜、一壶酒,向轿夫敬酒打辑,嘱其一路小心。新娘还要哭着上路(轿夫不抬不哭之人)。

深山高坡过“花轿”

一些居住在高坡或山肚里的人家,花轿难以抬上去,很多地方就有了背媳妇的风俗。越是条件差,婚嫁越重视。迎亲和送亲都很隆重。送亲的风俗是人越多越好,送亲队伍越盛大越风光,说明威望高,人缘好,也是对婆家村人的一种展示和炫耀。一般情况下,全村人都要倾巢送行,扶老携幼,哄哄闹闹。女方隆重,男方自然更要隆重。凡是能走动的,都要倾村迎接到山岭那边,敲敲打打,气氛壮观,以展村威,以示慎重。由于山高坡陡,花轿难行,新郎要按风俗亲自将新娘背上坡顶,以示恩爱和金贵。

深山的花轿是用树枝和红叶花草扎成的,轿顶架着一张大红伞,由四个接来的后生抬回。一阵迎接的鞭炮过后,身穿红袄,腰系铜镜,头顶红盖头的新娘被四位接亲的妇女搀出花轿,与戴着礼帽,穿着婚袍,肩腌红带,胸扎红花的新郎,并排跪到山脚前,燃上三炷香火,摆供磕头,祈祷山神让路保佑。这叫“祭山”,为新娘领“路条”。

祭山之后,执事人便高声宣布新郎背新媳妇过山,脚要稳,腿要硬,背要平,咱山寨汉子的脊背就是婆娘的花轿啊!然后,随着一声“换轿——”的长呼,新娘被稳稳扶上新郎半弯的肩背,然后将一条缠着红绸的长绳系在新郎腰间,由六个后生拉钎样拉住。接着又一声高喊:“起轿喽——”。顿时鞭炮聚起,哨呐猛吹,铜盆狂敲,火铳轰鸣,人群欢呼,一齐簇拥着背着新娘的新郎向山顶欢跑起来。山顶上,迎接的两面大木鼓和八面大铜盆跟着咚咚隆隆擂响下来,整座山都沸腾了,成了一架乱响的乐器。

娶亲的队伍像条“响尾蛇”,男人们敲打着铁桶、犁面、铜盆、锨头。妇女、孩子拍着巴掌,喊着“加油”,欢笑声,“噢噢”声从山腰连到山脚。“架毡”的一路贴“喜”,大石上、陡崖上、大树上、贴成一条红线。

队伍行到半山时,人群疲惫起来。这时,山坎上忽然响起沙哑粗旷的高喊声,这是过山的号子,拉绳的后生随即吼嗨起来。

娶新娘啰——

嗨哟嗨哟!

翻高山哪——

嗨哟嗨哟!

续香火哦——

嗨哟嗨哟!

繁人烟哪——

嗨哟嗨哟!

换个婆娘度日月呀——

嗨哟嗨哟!

旺我山寨男啊——

嗨哟嗨哟!

锣鼓敲啊——

敲啊敲啊!

号子喊哪——

喊哪喊哪!

壮我山寨威啊——

威啊威啊!

添我过山胆啰——

胆啰胆啰!

背着婆娘闯难关哟——

闯哟闯哟!

脊背当马鞍喽——

鞍喽鞍喽!

这粗旷雄晖的号子声一步一呼,愈呼愈壮,震憾着山岳,激荡着人心。人群一下子被振奋起来,吼喊起来,前头吼,后边应,雄雄壮壮如一股狂潮向山顶涌去。

撒“五谷”拜天地

花轿进门后,“照客”让“旋风”端四个菜碟,一把酒壶,三个酒盅,“照客”将酒斟上,敬“把轿门人”,并将用红纸包好的“封”递上。然后,由指定人陪着送进客厅侍茶。安排好后,“照客”高喊“请搀拜!”听到喊声,一年长妇女手端用红纸封着的“升子”,率两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年轻妇女来到轿前,年长的妇女将“升子”撕破,将盛在里面的板栗、花生、大枣、核桃、糖块等撒出来,并在轿顶前边一字排开放上三撮谷草后,揭开轿帘,接过保平壶递给“照客”,将新娘搀出花轿,让两个年轻的妇女扶住新娘两臂。两个“旋风”各拿一卷兰布,二尺宽、两丈长。一人在前将布抖开,让新人踩住蓝布向前走,另一个随后卷起,第一卷布用完抖第二卷,依次更换,直至天地桌前,不让新娘脚沾黄土。然后新人拜天地。拜过天地之后,新娘快步奔进洞房,上床先踩一遍,再奔出洞房揭去新娘盖头。

新娘进洞房后,搀拜人取出新娘带的洗脸盆,将里边放的“封”交给端水人(新郎之妹)。新娘洗毕,由两个搀拜人为其梳头。先让新娘坐在空水桶上(桶内放盏油灯),搀扶人把新娘头发解开,梳成发鬓,插上金银首饰。梳头时还要念梳头歌:“一木梳,两拢子,生个娃娃戴顶子!”梳头毕,新娘吃扁食(鸡米盒中放的饺子)。吃毕出拜灶君,再拜高堂。

谢媒和谢席

拜过天地就要大宴宾客了。农村时兴“三八场”,即八凉、八热、八汤。届时,媒人不入席,须新郎家长亲自带鼓乐去请,并推为上座,双方家长要先向媒人敬酒谢媒,然后开宴。宴席上,男方家长要看酒(向宾客敬酒)三次,道谢。新郎新娘也要由执事人陪着向礼宾敬酒感谢。

闹洞房

按照风俗,在新婚的前三夜,全村老少,不轮辈份高低,都要聚到新媳妇房里闹洞房,以增加新婚气氛,俗说:“三天不论大小。”不过,当长辈的都比较规矩,只是看看笑笑,凑凑气氛,闹得最疯的主要是兄弟们和邻里的嫂子们。闹起来没轻没重,常常将新媳妇闹得筋疲力尽,骨散肉瘫。

当新媳妇最愁最怕的就是闹洞房这一关,胆小体弱的往往心惊肉跳,提前几天就做心理准备。新婚之夜,总要想办法躲起来,或者被近人帮助着藏进邻居家里。这叫“逃房”,也是一种习俗,是允许的。不过,即是躲得再悄密,也总是要被小兄弟们找到,被拥回洞房。一躲一找更热闹,更有趣味。

闹洞房的花样五花八门,常见的主要有:“撂天花”:就是一屋子小兄弟们聚在一起,将新媳妇抬起来往空中一下一下撂。撂一次叫“开一朵天花”,要开到她的年龄为止,还要一朵比一朵开得花哨,一朵比一朵开得美丽。点烟:新媳妇要给兄弟们每人发一支烟,塞到嘴里,还得亲自给点着。这点烟看着简单,实际上也很复杂。小兄弟们并不让她点得顺利,总用半边嘴把火吹灭,让她一次次擦火柴,吆喝,起哄,让她显得很笨,很狼狈,气得哭笑不是。喂糖:就是让新媳妇给新郎剥一颗糖块,喂到新郎嘴里,让新郎噙半截,然后再喂给新媳妇。明为喂糖,实让亲嘴。喂糖时故意寻乐子,不是把新媳妇猛一推爬到新郎脸上或咬在鼻上,笑她“下菜”,就是快噙着时,猛一将新郎头往后一扳,让她吃不到,啃到新郎下巴上,笑她笨,重喂。啃苹果:就是将一颗红苹果用细绒绳系在屋顶上,让新娘新郎每人站一个小凳,头伸着去啃。两张嘴把苹果碰得荡来荡去逮不着,挤不住,引得一屋人哄哄笑笑,呼呼喊喊。喝交杯酒:让新郎新娘每人端一杯酒,双臂交勾着喝。这节目也很有趣,通常是在新娘快喝到嘴里时,猛将胳臂一推,不是酒洒在脸上,就是灌进鼻孔或喉咙,呛得咳嗽脸红。过独木桥:就是将新娘新郎扶到一根高板凳上,从两头对着脸走过去。条凳一般都比较窄,两人必须在中间抱着才能过去。闹房人还要使些小动作,便很趣味。唱歌:让新郎新娘给观众献几首自己家乡的山歌俚曲,亮亮喉咙。巴掌声拍来拍去,弄得很热闹。讲相亲经过:让新郎新娘当众公布相亲经过,谈相亲时的细节和感受,再描述描述以后约会的秘闻。观众一边听,一边乱提问乱揭发,哄哄闹闹,十分开心。

闹洞房是一项婚嫁风俗,闹得越花哨越好,新媳妇再内向,再害羞,遇上这场合也得撕破脸皮浪漫一番,无论如何闹都不能怪。乡村人平时难得热闹,遇上闹洞房格外疯势,往往闹到深更半夜还兴味不尽,闹房结束后还要偷偷进行下一个节目——“听房”,就是“听房事”,夜静人散之后,新婚夫妇要吹灯安歇了。新婚之夜那种激动不安和兴奋羞涩的言谈举止是最秘密最刺激的。不仅刺激自己,更会刺激那些没结过婚的小兄弟们的好奇心,总要约三五个人藏在房后窗户根下偷听动静。所谓“洞房秘事,隔墙有耳”,听的人比屋里的人更痴迷,更刺激,往往听到鸡叫,听得滴水不漏还恋恋不舍。遇上俏皮的还会偷偷钻到床底下,听到激动处忍不住“噗哧哧”笑着跑出来。第二天,洞房秘事就会张扬全村,当作笑料,丑得新媳妇见人脸红,在家羞羞答答,出门忸忸怩怩。

乡村闹洞房比较粗野,虽然有着不文明的一面,却热闹了婚嫁的气氛,所以,流传很广,且长盛不衰。

闹新女婿

闹新女婿也是嵩县婚嫁中的一项风俗。就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新女婿要陪新媳妇到娘家去“回门”。回门这天,是娘家的大喜,娘家的嫂嫂们要用各种旧俗对新妹夫戏耍取笑一番,以浓郁婚嫁气氛。

最常见的趣乐节目就是吃辣饺。当新女婿被迎进客厅之后,要由娘家长辈(叔、伯、舅们)陪着吃半碗饺子接风洗尘。在包饺子时,妻嫂子们要特意包几个兑有辣椒角、生盐块的饺子,有意端给新女婿,让新女婿辣得满脸通红,冒汗流泪,咳嗽呕吐,狼狈尴尬,为婚嫁留一些趣谈。也有机灵的,会在人们“不注意”时,将辣饺“偷梁换柱”换给伯叔们,反将长辈辣出丑来。这样更好,显出新女婿精明。长辈们出丑反乐,不仅不怪罪,还要夸耀,让娘家人脸上光彩彩的。

新女婿不光要“偷梁换柱”,还要偷筷子偷盅,以应早生子女的吉祥含义,不仅增加婚嫁趣味,还留下纪念和谈资。

闹女婿的习俗很多,在嵩北的外方山区,还有给新女婿抹花脸,戴“牛笼咀”的风俗。就是在新女婿刚进院子时,被藏在门后的妻嫂子们忽然围住,用黑红颜色抹一个花脸,再将一个缠着红绸布的“牛笼咀”戴在头上,被一群嫂嫂们拧住胳膊推着脊背,前面还用一根红绳牵着,在院里门外转三圈,“牛笼咀”上还系着牛铃铛,一路叮当叮当响,像耍“小丑”,引得乡邻宾客哄哄欢笑,姑娘们、孩子们都簇拥着跑,拍着巴掌喊:闹新女婿啦!戴“牛笼咀”啦!欢呼雀跃,莺歌燕舞。有的还伴有响器、锣鼓,吹吹打打,最后还得学几声牛叫唤。那气氛简直高潮极了,热闹鼎沸。能让村里人谈论多日,且久久不忘。

这种闹新女婿的风俗十分有趣,不仅活泼了婚嫁气氛,为娘家小院留一桩谈笑趣事,也使自己的婚事有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本文作者吴瑞敏  转载自嵩县公众信息网)

   

标签:嵩县民俗 嵩县婚嫁习俗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