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联动态 正文内容
威武嵩县大铜器
2013-05-07    浏览(677)    作者:嵩县文联    来源:嵩县文联 官方网站

威武嵩县大铜器

 

铜器属于打击乐,表演时一人指挥,众人击打,场面壮观,高潮时,战鼓声、脚步声、马蹄声融于一体,粗犷豪放、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概述

 

铜器属于打击乐,表演时一人指挥,众人击打,场面壮观,高潮时,战鼓声、脚步声、马蹄声融于一体,粗犷豪放、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嵩县大铜器原汁原味,值得一看。起源于东汉末年的战场军乐,当地也叫鼓乐铜器,是嵩县民间对以铜器为主要乐器的一种打击乐的俗称。如今,嵩县大铜器在田湖镇、城关镇、库区乡、纸房镇等地仍颇为流行,粗犷豪放,节奏明快,气势恢弘,撼人心魄。田湖镇古城村的白云山巾帼鼓乐团和洒落村的花木兰鼓乐团是其中的佼佼者。

 

历史渊源

 

嵩县大铜器初为东汉军乐后成祭祀配乐。据1985年版《嵩县志大事记》记载,“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建陆浑县(今田湖镇古城村),属河南郡”,“东魏年间(公元534年—公元550年),置北陆浑县(今田湖镇古城村),属洛州伊阳郡”。据传,东汉时有一知县名唐允,钟爱鼓乐铜器,后从军中好友处觅得铜器曲牌。于是,他挑选精壮男子排练,把大铜器表演用于军中庆典活动。后县城南移,古城村变为一般村庄。当时,村民大部分住草房,火灾时有发生。为了免除火灾,村民祭拜火神,建东、南、北三座火神庙,为祭祀所用。后来,祭拜火神活动渐成社火。为取悦火神,村民将舞狮、竹马、旱船等民间活动纳入祭祀活动中,后又根据祖上遗留的铜器曲牌,建三路大铜器队,以壮大社火场面。

每年正月初七是火神出巡的日子,也是古城村祭祀火神之日。

祭祀仪式上,全村所有男子都要披红戴绿,有的抬着火神像,有的参与大铜器演奏。大家聚集在火神庙前,先摆供、上香,祭拜火神,然后从火神庙前出发,彩旗队和铜器、高跷、高垛等民间艺术表演队跟随。其中,大铜器队是烘托气氛的主要表演者。他们先走主干道,再走小巷,最后返回火神庙,仪式十分隆重。1965年,火神庙被拆除,祭拜火神活动被取消,大铜器也被大家收了起来。1978年,火神社火又在当地兴起,其中的大铜器演奏作为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人们重拾起来。

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大铜器演奏任务全由男子承担、其演奏技法也由村中男子掌握、传男不传女的旧俗被打破,代表性传承人任转运组建了白云山巾帼鼓乐团,其演奏人员全由农村妇女组成。在传统的站立式打法基础上,白云山巾帼鼓乐团还将舞蹈融入其中,使队形多样,增强了观赏性。

 

艺术特色

 

嵩县大铜器既有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曲牌,又有现代新创作的曲牌,有的节奏欢快,有的缓慢抒情。嵩县大铜器主要乐器有大鼓、中鼓、盘鼓、边鼓、锣、镲、铙等。传统曲牌有《四牌》、《慢四捶》、《长香》、《绝牌》、《得胜鼓》等,新创曲牌有《白云天鼓》、《农家乐》等。然而,学习大铜器演奏的人逐渐减少,大铜器表演无法形成文化产业,也缺乏政策支持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嵩县大铜器的发展一度落入低谷。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大铜器的传承人和艺人们仍然在为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逢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和牡丹文化节、正月初七祭火神等节庆,大铜器表演便成了香饽饽。2011年12月,嵩县大铜器被列入洛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而珍贵的民间艺术又焕发了光彩。随着保护措施的不断完善,嵩县大铜器一定会再现当年的辉煌。

 

 

注:本文由周爱俐根据洛阳日报记者李三旺《昔日传男不传女 今朝巾帼姿飒爽》文章整理,在此表示感谢。若有异议,请联系本网站。) 

标签:特色文艺 嵩县大铜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