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联动态 正文内容
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
2013-05-07    浏览(1103)    作者:嵩县文联    来源:嵩县文联 官方网站

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豫剧是中原文化之明珠。豫西调渊源于靠山簧,是豫剧的主要支脉,在河洛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靠山簧素有渊源嵩县之说。深入开展豫西调靠山簧之研讨,对于弘扬戏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靠山簧的起源

豫西调靠山簧,又名豫西老靠调,也叫豫西梆子,始曰“靠山吼”,俗称“嵩戏”。

嵩县是豫西古老文明的山区大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杰地灵,戏曲文化源远流长。

豫西调靠山簧,在嵩邑起源于明朝中期。前身是“靠山吼”—“卷戏”,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嵩县戏曲志》记载: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嵩县库区乡安陵村的木偶戏班和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嵩县库区乡古路壕村的卷戏班,都一直沿用靠山吼—靠山簧声腔。

历经元末之战乱,明朝初年社会基本稳定,戏曲活动复明。到明代中期河洛戏曲文化得以长足发展。嵩邑于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嵩域北连洛阳龙门山,西南达卢氏、永宁边(洛宁县界),今栾川、伊川县域及鲁山、汝阳、宜阳部分地区古乃嵩县辖区。许多戏曲史学家历来认为:豫西调前身是靠山簧;靠山簧源于豫西山区。这同嵩县戏曲史传一致。嵩邑近水楼台,先得洛“月”之光,戏艺盛兴。嵩县的民间艺人们利用山区特有条件,“选靠山、对应山”唱戏,名曰“靠山吼”。靠山吼采用苍凉粗犷的大本腔唱法,音域宽厚,声腔嘹亮,倍受民众欢迎。当时在嵩县盛兴的“圈鼓圈戏”、“唱小曲”、“踩高跷”、“玩故事”、“玩猴戏”、“木偶戏”和后来形成的卷戏,大都采用靠山吼声腔演唱。明朝中期,靠山吼在嵩县问世,使嵩邑及周边州、县的戏曲活动空前活跃。演艺规模由原来的民间演乐献舞,提升到由绅士名流率领,官方认可的祭祀、典仪和佛道教庙会等大型典庆场所演唱。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九皋山进香修醮记》载:大明国河南府嵩县鹤鸣观……四时有庆、八节舞娱。又如:始建于明代 的嵩县城南关的“海市蜃楼”的火神庙香火大会和嵩县旧县街城隍庙舞楼的演乐献舞,戏曲活动都盛况空前。据传:明代嵩邑的戏艺活动既已兴风为俗,不仅本县戏曲名班演唱,还有洛阳、南阳、陕州、小汝州、老禹州等州、县艺人慕名参演。“嵩戏”盛况,已有声传“九州八府”之说。“靠山吼”在嵩县及豫西山区传承百余年,逐步被兴起的“卷戏”所采纳、融合、取代。曾有云:传嵩邑靠调是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把秦腔带入嵩县后形成的,实属误传。事实上“嵩戏”受明末清初战乱之影响,一直到清朝“康乾盛世”,才又有二次飞跃。嘉庆初年则由靠山吼—卷戏改创形成“靠山簧”。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嵩县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河南巡抚闫兴邦于文庙典仪之时演奏,招集优伶……曾无虚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嵩县志》载:“庶民……演剧酬神……叠举无节。”嘉庆二年(1797年)《三人场重修火神庙舞楼碑记》载:“城西南百余里荒山小村三人场……择时创建舞楼三楹……使梨园子弟演霓裳而得安,献技美人服文衣而适意,娱山灵而悦人目。”连荒山僻壤之地戏曲亦如此深得人心,可见清朝中期,嵩县戏曲活动之普遍与广泛。又如库区乡安陵村《创建三圣殿舞楼碑记》载:“县城戏曲活动复明,乡间随之而动,城东十数里安陵村……”安陵村木偶戏兴起于明万历年间,一直演用靠山吼声腔。但有名有姓的早期艺人则活动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前后。当时的艺人有:张忠信(大净)、翟武臣(须生)、石光金(旦)及伊川白沙的杨文忠(丑)等10余人。戏班以靠山簧为声腔,能演《伍子胥过昭关》等二十多个剧目。库区古路壕的卷戏班兴起于明朝后期,沿用靠山吼声腔百余年后,则于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初年改靠山吼声腔为靠山簧,是沿用靠山吼、开创靠山簧的始祖班。“豫西老靠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渊源于嵩县,弘扬于豫西,影响到中原。其苍凉悲壮,激情高亢的大本腔唱法,在现代的豫剧舞台上仍独树一帜,独具神韵。《嵩县戏曲志》对“靠山簧”在嵩县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有着比较详实的记载。嵩县民谣盛传:“靠山吼、卷罗簧(卷戏、罗戏、二簧),豫西梆子、靠山簧,庄稼佬也会唱几腔。”

靠山簧的形成与近七代传承谱

 

豫西调靠山簧形成于十八世纪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初年。其始创由来及近七代传承谱和主要名家业绩轶事为:

1、第一代开山宗师是江湖艺人牛廷魁(艺名白骡子)和古路壕卷戏老艺人吴桃娃,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前后,改“卷戏”为“靠山簧”。牛廷魁出生于清乾隆中期,自幼习文好戏,聪明过人,12岁登台成名。因在家打抱不平,失手伤人,出走江湖,祖籍不详。他广结戏界名流,精通各门各派戏路,善演关公,对卷戏情有独钟。他与卷戏老艺人吴桃娃结为好友,落脚嵩县古路壕。牛廷魁、吴桃娃在卷戏基础上,汲取百家之长,经多年演练,开创新剧种,定名“靠山簧”。牛廷魁任教师,吴桃娃为班主,收徒授艺,主教关公红生戏。本地绅士、乾隆朝举人于百谦,卖掉两顷地,投资创办第一个靠山簧戏班。牛廷魁收吴桃娃之子吴忠为徒,倾平生所学,传授吴忠成名(据吴门五代孙吴庚申忆述,其曾祖父吴忠为学关公戏身架,额门上被老师牛廷魁捣出老茧)。吴忠艺成掌班,牛廷魁定居嵩县大章。

2、第二代传承人是号称“压塌洛阳、对倒南阳”的著名红生吴忠(1813—1859)。吴忠掌门领班,收书香门第的贾书林和人称“听五里”的郭圪垱(名旦)等为徒。吴忠演关公出神入化。他率班在鸣皋鹤鸣观赛戏。对败洛阳府名班,后被接到洛阳府演戏传艺,声振豫西。在伊川中溪赛戏,对倒南阳名班,名扬豫南。南阳戏班主,将吴忠戏班骗到南阳,困而不放。吴班戏主于白谦,一怒之下花了三百两银子,打官司三个月,将吴忠戏班要回。吴忠一气病逝,年仅46岁。至今嵩县仍留传着“伞子唱(贾书林)、圪垱浪(郭圪垱),搁不住吴忠撇一相”的佳传。

3、第三代传承人是“铁嗓子”贾书林(1843—1933),艺名伞子,誉称“豫西第一红生”。还有人称“听五里”的名旦郭圪垱和善演周仓的“凹斗”等。贾书林、天资聪颖,就读私塾,知书达理,身材魁伟,声若宏钟,不顾其父反对,钟情于戏。初演须生,得吴忠传红生真谛,饰演关公,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活跃在戏剧舞台七十多年,九旬而终。《嵩县志》、《嵩县戏曲志》、《嵩县古今名人录》等书,均有记载。贾书林的嫡传弟子是段遂兴及其弟段保兴、其兄段喜娥等。还有高徒田湖韩佳旦、闫庄程继舟、南庄杨真娃、库区关老虎等。外地艺人“活张飞”田玉川、“大净”何太刚等也曾慕名从师。贾公收徒传艺,高徒遍及豫西,堪称豫西戏曲史上一代名家,在戏界久享盛誉。民国22年(1933)正月,嵩城南关古刹大会,四个戏班赛戏。贾之高徒“活关公”段保兴、名旦段喜娥率班对戏,没占上风,只好向贾公求援。贾公年已九旬,慷然应诺,饰扮关公,抖神登台。他乜目出场,左理髯,右拦刀,一个亮相,台下掌声雷动,观众蜂拥而至,把戏场庙墙挤塌数丈。然其年老不支,长叹一声“老矣!”其它戏班闻其名,自认服输。一代名家之盛名,可见一斑。是年冬,贾公病逝,众弟子致哀送葬。

4、第四代处在“豫西调靠山簧”的鼎盛时期。长门嫡系传承人是一代名师、人称“神蔡阳”的段遂兴(1884—1960)和其弟“活关公”段保兴(1894—1943)。著名艺人有:名旦段喜娥,“人人迷”韩佳旦、“老戏筋”程继舟、“皮胡大师”关老虎、“活张飞”田玉川、“老奸生”何太刚等。还有周边县的“狗尾巴”、“宝宝”、“地牤牛”、登封李留柱等。第四代的名人名家们将靠山簧普及豫西,响彻中原,把豫西老靠调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段遂兴初年拜师贾书林。先饰关平、后演蔡阳,虽唱腔不佳,但身段出众,素有“神蔡阳”之称。他博闻强记,通戏文,明戏理,懂戏义,文武场无所不通。能通本传授一百多部“靠调”剧目。他中年之后,曾在宋岭、大坪、南庄、青山屯、安陵、万安、吴村、大章、孙店等地带班授艺。培养出300多名靠调戏艺人才。他为“靠山簧”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是“靠调”发展史上最为杰出的一代名师。其弟子门徒都尊称他为“段二伯”、“段老师”。1960年病故,终年76岁。

段保兴,人称“活关公”。他初年得二哥遂兴指教,后拜师贾书林,专工红生。他曾多次随师赴洛阳关林关帝庙,看关公壁画、塑像,揣摸身段,学习造型,并经常对镜面壁,长期苦练,终得绝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名冠豫西后,曾率西关同庆班走汝州,跨禹州、闯豫东,连胜七个台口,名扬豫东,人称“中原第一红生”。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率同庆班赴宝丰演戏,三天八场主演关家戏,积劳成疾,因擅服人参,病变而死,年仅49岁。据传:保兴健在时,外地戏班来嵩,都不敢演关家戏;保兴死后,外地戏班到嵩县,头场戏不演红生戏,先拜“活关公”段保兴之后,才敢上演。

韩佳旦也是第四代成绩卓著的老艺人。他从师贾书林,博采众长,生旦净丑俱工。因体态俏美,主工旦行,文俏武精,号称“人人迷”。其收徒传艺,成果显著。民国三十年(1941年),应闫庄火神班程继舟之聘,精心传艺四年,培养出曹天社、张运等数十名高徒。应德亭同乐班邀请,教戏数年,培养了王让等一班名徒。

5、第五代处于靠山簧大普及的辉煌年代。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四十余年间,靠山簧戏班遍及嵩县城乡、豫西老靠调在豫西戏曲舞台上占据首要地位。嵩县众多的靠调第五代艺人中,贡献最大的当数“豫西调代表人物、靠山簧第五代名家、嵩县豫剧团创始人”曹天社。他1927年生,现年83岁,从艺70余年。13岁从师老艺人程继舟,入闫庄火神班学戏,后拜名艺人韩佳旦为师。其身材魁梧,嗓音宏亮,字正腔圆,独具神韵。初年曾以扮演崇祯、宋贵、徐达、岑彭、吴汉等艺术形象,闻名县内外。1951年受命组建嵩县豫剧团,任指导员兼导演。其主演、导演的剧目,曾多次荣获洛阳地区导演奖和演员一等奖。他在《三哭殿》中饰唐王,在洛、郑等大剧院上演,连演数十场,场场暴满,座无虚席。在《闯幽州》中饰杨继业,《开棺审子》中饰李天民,由河南省黄河音像出版社灌带发行,省内外许多戏迷争相购买。1980年河南电视台录制嵩县豫剧团代表剧《胡四娘》、曹天社饰丞相,《郑州晚报》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曹天社是洛阳地区第一届文代会代表,河南省第二届文代会代表。其退休后,仍心系戏曲事业,同其门徒笔者等,创办《嵩县文化艺术联谊会》,并担任首席艺术顾问,积极参加各项文艺活动。曹天社老师2008年被河南省戏曲家协会、河南电视台授予“叱咤中原—河南戏曲特别荣誉奖”。

第五代嫡长传承人是本门五代大师兄、本人家父乔文朝(1914—1979),人称“老乔师”。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拜本门第四代嫡长传承人段遂兴为师,主工须生、老生。早年曾追随其师段氏兄弟,后随其师叔程继舟等;过汝州、跨禹州、闯豫东;走车村、过鲁山、闯南阳;过永宁、进陕州、闯太行,先后三次跨区巡演,为弘扬豫西老靠调做出了突出贡献。四、五十年代,他在南庄、田湖、饭坡、九店、黄庄等地,数十个戏班搭班演戏,带班教徒,久享盛誉。其代表剧目是《崇祯逼死煤山》饰崇祯、《金勇下山》饰宋贵、《反徐州》饰徐达、《黄鹤楼》饰刘备、《收岑彭》饰邓禹、《困狼山》饰杨老将、《破天门》饰杨六郎、《泰山图》饰少吉祥、《桃花庵》饰苏坤等,演技过人,深受民众赞誉。他能通本传授几十部靠调剧目,是相当有名气的靠调老师。解放后,在饭坡等地传艺,培养了郭长福、牛遂福等几十名戏艺人才;五十年代同著名艺人苏兰芳等在田湖搭班传艺,培养了郭进举、赵木森等数十名艺人。家父为人厚道、德高望重,他的同门师弟都尊称他为“乔哥”,弟子门侄都尊其为“老乔师”。他广结戏界朋友,与嵩县“曲子头”刘银及谢大帅等交情深厚。六十年代初,洛阳豫西调名家王二顺到陆浑演出,家父与其师弟马国贞专程拜访,王二顺热情接待,同门之谊无以言表。他老人家1979年病故,其同门师弟及门侄弟子们赠与蟒袍玉带、朝靴、纱帽等陪葬。

第五代著名艺人还有青山屯马国贞、南庄罗堂、马生、张丙午、郭豹子等,闫庄张运、德亭王让等。活动在周边县的有袁福舟(大坪乡枣园村人,曾和豫西著名艺人王二顺同班卖艺。传艺于贾福正、吴小船等,是名艺人王仙娥、王晓娥之生父)、王五常(库区桥北人,早期活动于新安、父女受聘返嵩,任县豫剧团首任团长,是王仙娥、王晓娥继父)、周青娃(宜阳石碣人,搭班闫庄火神班,号称“听十里”)、赵小旦(宜阳人,搭班传艺嵩县大章)、傅友德(定居大坪马河,曾给段宝兴扮马童十余年,从师田玉川)等。还有周边县名家刘永亮、马德乾、胡发生等,最举盛名的是洛阳王二顺。第五代“靠山簧”老艺人们是“豫西调”的奠基人,功载河洛文化史册。

第六代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传承靠山簧的艺人。我名乔社斌,字孝义,是本门六代嫡长传承人,出生于1948年。现任:嵩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豫剧豫西调靠山簧嵩县研究学会会长、嵩县文化艺术联谊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当年家父给我起名的初衷是:保家卫国要能文能武,唱戏也要会文会武。对家要尽孝,对友要重义。我从小随父学艺,苦练童子功。十几岁登台,扮演“老徐达”、“汉刘备”、“岑彭”、“杨六郎”等角色,声传乡里,小有名气。多受同门众师叔之称道,专工文武须生。青、中年时期,除受家父言传身教外,得到同门老艺人马国贞、罗堂等众师叔传教。特别是1978年以来,传统戏开放后,受豫西调代表人物曹天社之亲传,潜心钻研豫西调靠山簧,被称之为当今嵩县的靠调行家。近十多年来,致力于豫西调靠山簧的研究、弘扬与保护工作。同曹天社老师一道,汇结嵩县戏曲界专业人士和社会名流,创办嵩县文化艺术联谊会。积极参与组织全县戏剧汇演、唢呐大赛、广场文化、庆典慰问等文艺活动,近年演出达六百余场次,多次受到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及民间团体的表彰和奖励。同时发起、创办豫剧豫西调靠山簧嵩县研究学会。并撰有《嵩县戏曲艺术》、《豫剧豫西调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豫西老靠调选》等戏剧资料。还多次到古都洛阳及周边县、区巡演,并深入乡村民间、机关团体、驻军、学校、敬老院等处义务演出,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古都洛阳王城广场演唱,运用激情高亢,苍凉悲壮的豫西大本腔,赢得古都戏迷阵阵掌声。有的戏迷请给签名留念,有的拍照录音。被称之为当今的“钢腔靠调王”,某自知愧不敢当。但由此可见,古老传统的豫西老靠调,仍倍受观众之喜爱。近期参与组织:《伊水之声》戏曲擂台赛、《嵩州犁园》戏迷擂台赛,嵩县少儿才艺大赛等大型戏艺赛事活动,并担任组委秘书长,积极为戏曲事业的发展尽心出力,得到广大观众和戏迷朋友们较为广泛的认可。

五、六十年代在嵩县豫剧团的靠调艺人有:王仙娥、王晓娥(老艺人袁福舟生女,王五常继女)、贾福正(从师袁福舟)、张保(西关人、师传不详)、郭长福(饭坡人,曾从师乔文朝)、郭进举(田湖人,曾从师乔文朝、苏兰芳)、张丁一(大章人)、李爱民(西关人)等。靠调老艺人之后现有:龚兰芳(大章老艺人龚怀娃之女)、曹岳莲(五代名家曹天社之女)、青山屯马春娃(老艺人马国贞之子)、南庄罗双庆(老艺人罗堂之子,工板胡)、古路壕吴门六代孙吴将国(工二胡)、王新娥(县剧团王氏传人)、齐敏(老艺人齐君之子,著名司鼓)等。

第七代是八十年代之后,培养的戏曲新秀。建国后,戏曲事业蓬勃发展,豫剧不断创新。靠山簧和豫西调合并;豫西调与豫东调结合,共同升华为豫剧。戏界新人大都崇尚新的戏曲声腔。加之1966年之后,历史剧近十年限演,传统的豫西老靠调,学者甚少,精通者更少。目前,靠山簧处于濒危的拯救状态,急待研讨开拓,弘扬保护。嵩县当今同豫西靠调有传承渊源的主要戏曲新秀有:悲剧拔尖人才,戏曲新秀杜慧芳(系第六代选培的第七代传承新秀)、县豫剧团副团长、青年戏曲新秀贾育红(八十年代从师郭长福)、县豫剧团副团长,青年戏曲新秀石玉乐,工豫西调的青年戏曲新秀温跃光等。他们都在为嵩县豫西调靠山簧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力所能及的作用。

总之,抱着严谨的求真求学态度,倾己所学,撰写豫剧豫西调靠山簧四百年史略,罗列记述靠山簧七代师传艺人的从艺生涯和卓越贡献。因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本人学浅力薄,实难写准、写全、写到位。就众多前辈先师而言,尤其是已经作古的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乃至全部生命,为豫西调靠山簧的奠基、发展、创新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他们宛如嵩邑上空一颗颗璀璨的艺星,光洒大地,泽被后世。我作为一名戏曲爱好者和靠山簧的执着追求和实践者,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写点东西,告慰前者,鞭策自己,激励后人。让我们共同呵护靠山簧─伊洛人共同拥有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使这朵艺术奇葩,枝繁叶茂,大放异彩,倍受关爱,传世永昌。由于,县委、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嵩政〔2010〕18号文件公布:将“豫西调靠山簧”列入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经县委宣传部批准、县文联〔2010〕2号文件批复成立:“豫剧豫西调靠山簧嵩县研究学会”,从组织上,政策上为“靠学”的传承、弘扬和保护提供了保障。

 

(注:本文作者为嵩县靠山簧传承人乔社斌,在此对艺术家深表感谢!感谢艺术家的辛勤劳动!)

标签:特色文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靠山簧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